二、北京法院的案件審理情況
從目前的案件情況看,涉及新媒體、互聯網的案件非常多。舉個例子,05年北京市三級法院共受理一審著作權案件1126件,其中涉及網絡著作權糾紛的案件僅66件,但09年受理的一審著作權案件3893件,其中涉及網絡的案件達1854件,差不多占50%。這個比例現在越來越高。因此,審理涉及網絡的著作權案件已成為法院工作的重要部分。
三、典型案例介紹
案例一:中華書局訴漢王電子案。中華書局請專家點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并出版。漢王在其銷售的電子書中存儲了中華書局的點校版的內容。被告辯稱,電子書中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花錢向國學公司購買的,注意不到這些內容是侵權的,而且已經在接到原告通知后停止了電子書的銷售。最后,法院同意了被告漢王公司的意見,認為漢王確實沒有過錯,而且已經停止銷售電子產品,所以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個案件給我們提出了新問題:電子產品的數據庫很大,不像紙介質的很容易找到作者,如何找到作者獲得授權,如何區(qū)分真正的權利人。
案例二:房思玉訴世紀搖籃案。原告是《中國掃黑紀實》的作者,發(fā)現被告在世紀搖籃網站上放了自己的作品。被告說,網站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即提供空間讓網民上傳東西,你通知我我就刪除。后來法院判定被告要承擔責任,因為被告不僅是簡單提供信息存儲空間,而是在網民上傳之后又進行了編輯、整理、推薦,應當注意到這部作品有可能是侵權,因而有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案例三:詩歌《見與不見》著作權案。這首詩流傳很廣,大家都以為是倉央嘉措寫的。詩歌的真正作者就起訴了,法院查明這個作者曾經起名“扎西拉姆多多”,是筆名,在自己的博客上是博主,博客上信息的添加者用的名字也是“扎西拉姆多多”,而且他向讀者提供作品查閱網址的也是這個博客的網址。最后,法院綜合以上信息來確認原告就是這個作品的作者。這里要注意,發(fā)表作品時用筆名、假名會存在風險,就是在你以真名出現時要證明你的筆名和真名是同一個人。
四、賠償標準問題
(一)基本原則
侵權賠償的基本原則是填平原則,又叫完全補償原則。即你損失多少,侵權人就應該給你賠償多少。法律確定了三個計算方法。第一是原告的損失,即損失多少賠多少;第二是被告的非法獲利,推定為被侵權人的損失;第三個是確定法定賠償數額,這是在前兩種方法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按照一個50萬以下的標準來判賠。法定賠償也不能隨便計算,50萬的幅度,實踐中要考慮以下因素:第一,原告可能的損失,或者被告可能的獲利;第二,作品的類型,作者曾經的許可使用費,作品的知名度及市場價值、作者的知名度;還有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是一般的過失還是故意,以及侵權時間的長短、范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