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瑜 出處:文匯讀書周報 2007年9月
昔日,齊桓公田午設立稷下學宮,至齊宣王時呈鼎盛之勢,孟子、荀子、宋钘、尹文、慎到、鄒衍、田駢、淳于髡等各學派大家曾先后在此著書講學,彼此切磋辯難,形成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和學術文化交流碰撞的局面,掀起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界的大波瀾,形成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源泉之一。
在當前的時政舞臺,大國崛起的話題如同巨石投進湖心引發(fā)政界、學界的巨大反響,迅速形成為一場席卷全國的大討論,國民為之矚目與熱血沸騰。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zhàn)略》(賈立政主編)一書即為這場社會各界精英的思想論戰(zhàn)結集,涵括《大國之路與中國崛起》《大國方略與改革動力》《大國時代與幸福工程》系列三冊。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開卷即如同走入世界強國的發(fā)家史,專家、學者、高官們有理有據地深入解析其崛起的秘訣,為普通如我們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未來規(guī)劃性走向的大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袁明、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閻學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阮宗澤等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紛紛為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不遺余力地出謀劃策。這是國內一流專家們在相互對話與交流,叢書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接觸高端的平臺,在閱讀中我們也能與頂尖學者們進行思想的對話。
“不隱善,不諱惡”,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的勁勢為我們所津津樂道,叢書中的專家、學者、高官們則將我國現(xiàn)存的潛在問題揭示出來,給政府敲響的警鐘似乎也在我們的心中回響。中國人民大學統(tǒng)計學系教授趙彥云就提出高增長率并不代表強競爭力,指明“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端產品等并沒有掌握在中國企業(yè)手中”。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韓保江則提出消費需求不足、自然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嚴重、不平衡發(fā)展、經濟體制不完善以及廉價勞動力供給能力下降等“六大瓶頸”因素制約著經濟增長。自然,提出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些切實的建議與改進措施為以后的改革起著方向性作用。
專家、學者、高官們過去通常站在國家戰(zhàn)略及政策的層面上高瞻遠矚,而如今他們的視點也同時落實在一些日常的切實問題方面,不僅密切關注百姓們的住房問題,而且將“幸福指數”作為衡量指標提上日程。此外,對于社會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壓力問題,《不能改變環(huán)境,但我們能改變自己》《社會變遷時期的解壓模式》等篇章還對如何解壓紛紛支招。
曾幾何時,百年屈辱的中國近代史是國人心底抹不去的一道傷痕,今朝泱泱大國崛起之論,迥異于開放初期的妄自菲薄,亦不同于大躍進時期坐井觀天式的妄自尊大,街頭巷尾的民眾在提及國際時局時的腰板兒也挺直起來了,民族自豪感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重新回到國人心中。
大國崛起哉?居安思危乎?譬如兩千年前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再現(xiàn),既充當政府的智囊團與咨詢部,又作為社會問題的學術性研究,出謀劃策,群策群力,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提出救治良方。概而論之,《論劍》這套書,專家、學者、高官們的話題自然并非一致,然內容在看似零散中有其內在的邏輯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世界強國各自的強盛富民之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揭密中國實施政策之根本始由;實事求是,透視中國社會之真實境況。欲了解中國社會的真實現(xiàn)狀與未來走向,想必有識的讀者會從專家、學者、高官們思想的對話與碰撞中找尋到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