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發(fā)改委在其網站發(fā)表聲明,稱該委最近沒有人接受過某報的采訪,有關報道純屬捏造。
6月14日,中國銀監(jiān)會也在其網站發(fā)表聲明,稱6月8日發(fā)布的《商業(yè)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為50%,與現行監(jiān)管規(guī)定相一致,未作任何調整。近日,媒體的報道純屬誤解。
再來看房貸利率優(yōu)惠政策
在2010年4月房地產宏觀調控開始時,有關房貸政策就已經定位為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對住房貸款利率的調整僅涉及二套住房,即購買二套住房,貸款利率不低于基準利率1.1倍。
雖然在此之后,各家銀行幾乎都取消了七折優(yōu)惠。但從政策上看,不論是央行還是銀監(jiān)會,都沒有發(fā)文要求各商業(yè)銀行對首套房貸利率進行上調。
各方力量角力地產調控
一家國有銀行風險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其實首套房貸利率七折優(yōu)惠的政策一直都存在。但在整體房地產調控的背景下,銀行基本都從嚴執(zhí)行政策,所以也取消了首套房貸利率七折的優(yōu)惠。“這樣做銀行還可以多賺錢,對銀行來說,沒什么不好的。”
今年3月,該銀行人士到多個省市調研,發(fā)現如今銀行貸款已經很難貸出去,很多公司因為形勢不好根本就不要貸款。“大量資金貸不出去,銀行收入受影響,所以更不愿意在房貸上作出優(yōu)惠調整。央行降息的政策,更多地針對流動性,不能說對房地產沒有影響,但并不是要放松房地產調控。”
自從房地產宏觀調控以來,差別化的信貸利率政策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執(zhí)行,該優(yōu)惠的并沒有得到優(yōu)惠。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多次表示,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會影響地方經濟發(fā)展,但中央不會放松。個人住房信貸政策需要真正落實差別化,給首次置業(yè)者以應有的優(yōu)惠。
“從政策層面看,房地產的宏觀調控肯定不會放松。”胡景暉告訴記者,房地產調控剛看到一點成效,如果這個時候中途退出,將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不過,在胡景暉看來,今年上半年整體經濟增長放緩,已經讓一些開發(fā)商和地方政府有些著急,總想著讓政策放松。
實際上,放松調控的沖動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陸續(xù)出現。
2011年下半年以來,全國累計已經有超過30個城市出臺了不同程度的樓市調控微調政策,但是觸及國家政策紅線的都被叫停。
不難理解地方政府的沖動。在土地財政的現狀下,冷清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嚴重影響到地方財政收入。各地都還沒有找到擺脫土地財政的好方法。
2011年,全國土地市場進入了冷清狀態(tài)。今年以來,這種冷清狀態(tài)依然在延續(xù),全國各地土地流拍現象不斷出現。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21日,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等在內的全國20個重點城市土地流拍宗數達到107宗,其規(guī)劃建筑面積945萬平方米,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32.1%和21%。這些流拍地塊按推出的價格來看,如果能拍賣出去,土地收益至少達到138億元。
從各類型地塊來看,住宅類用地流拍52宗,同比增長一倍之多,占所有流拍地塊近一半,流拍現象最為嚴重。
中原市場研究部的統(tǒng)計顯示,2012年前4個月,標桿房企拿地189億,同比下調63%,僅占銷售額的12%。其中,富力、華潤、金地和綠城連續(xù)4個月都沒有增加新的土地儲備,房企拿地的積極性已然降至歷史低位。
從樓市限購到今年5月,北京在限購期內共實現土地出讓金額1126.3億元,而2009年11月17日至2011年2月16日這15個月內,土地出讓金額則為2045.7億元,同比少收入919.4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達到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