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G7峰會邀請了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尼日利亞等一些非洲國家參加。尼日利亞總統(tǒng)布哈里赴會之際,《尼日利亞觀察家報》給他提出一項建議:沒有永久的朋友,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建議他洞察其他國家動機,將尼日利亞的利益置于首位。
與會者也正是這么做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施壓英國首相卡梅倫要求英國維持GDP2%用于國防開支的北約標準,但得到的回答是:無法承諾。
日本首相安倍的面子難道真有日本媒體夸耀得那么大,在G7峰會上各國通吃,無論在亞投行問題上還是南海問題上都獲得各國力挺嗎?G7的多數(shù)國家與南海距離千山萬水,且不存在利益沖突,按照常識是不會,否則基本上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日本之外的G6太幼稚,二是日本官方和媒體用移花接木等各種手段包裝了安倍的受歡迎程度。G7峰會7日開幕當天,《日本時報》就已表示,“中國是安倍此次G7峰會的頭號議題”。《日本經(jīng)濟新聞》說,對歐洲國家來說,南海在地理上非常遙遠,與日美等國相比缺乏緊迫感。歐洲主要國家均將參加中國主導建立的亞投行。在歐洲方面希望重視經(jīng)濟利益的情況下,很容易想象歐洲與中國發(fā)生爭端并不是上策。因此,日美在G7用“原則論”牽制中國,即強調“不得以武力改變現(xiàn)狀”等原則,使歐洲國家難以反對。
澳大利亞悉尼羅伊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總監(jiān)格拉漢姆8日警告外交盲從的一篇文章或許會對不少國家有所啟發(fā)。他在《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上撰文說,與中國打交道時應該強調“中間立場”,不能簡單追隨美國,澳大利亞要找自己的路,避免象征主義,亦不激怒中國。文章回顧道,2011年8月17日,澳大利亞皇家海軍3艘軍艦駛過臺灣海峽,此前不久美國EP-3偵察機在海南島與中國飛機相撞被迫降落,“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經(jīng)過對中國來說最敏感的海峽,盡管受到國際法保護,但仍受到中國海軍的挑戰(zhàn)以及北京的官方抗議”。不過,事情隨著中美EP-3對峙的解決而很快過去。時代變化得是多么之快!今天,外國軍艦,包括美國軍艦在內,沒有來自北京的邀請,極不可能穿過臺灣海峽。對于澳大利亞可能派遣偵察機飛越南海爭議島嶼,澳大利亞國內充滿爭論,有人警告那是“糟糕的冒險”。
(環(huán)球時報駐德、日、美、韓特約記者 青木 李珍 蕭達 張濤 崔杰通 柳直 汪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