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遺址曾先后發(fā)現了小麥等5種作物的炭化籽粒。日前在蘭州結束的東灰山遺址研究座談會上,考古學者認為,這些炭化小麥是我國境內已發(fā)現年代最早的小麥標本。
“東灰山遺址的發(fā)現表明,至少在青銅器時代,我國已開始栽培小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說。
民樂縣東灰山遺址是1958年9月甘肅省博物館開展文物普查時發(fā)現的,今年5月份,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李璠等人,到東灰山遺址調查采樣,采集到陶器、石器、骨器、炭土標本、炭化五谷及動物骨骼等標本。此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合作,對東灰山進行了保護性發(fā)掘,實際揭露面積約380平方米,清理墓葬249座,發(fā)掘及采集遺物975件,這些遺物包括金器、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等。
與其他遺址不同的是,考古學家在東灰山遺址中還發(fā)現了小麥、大麥、粟、黍籽粒等作物的炭化籽粒,尤其是小麥粒完整飽滿,且數量很多。
據介紹,李璠等專家在東灰山遺址采集標本中,將其認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并公布了一個碳14年代測定數據——樹輪校正年代距今5000±159年。此后,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對東灰山炭化小麥標本進行了碳14測定,斷定為距今4230±250年。專家認為,這一數據雖然比李璠等公布的數據晚約1000年,但仍然是我國境內年代最早的小麥標本。
考古專家認為,在一個遺址發(fā)現五種重要作物的炭化種子,在國內是首次。郎樹德說,目前對于小麥到底起源于中國還是從西方國家引進有待考究。如果小麥起源于中國,必須找到當地野生小麥作為依據,但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發(fā)現,更多的觀點傾向于西方國家傳入中國。“東灰山遺址小麥粒的發(fā)現,至少可以說明,民樂河西走廊一帶是中國種植小麥最早的地方。”
據了解,東灰山遺址是“四壩文化”的一部分。“四壩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的一種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因最早發(fā)現于民樂、山丹兩縣境內的四壩灘,于1956年被考古界命名為“四壩文化”。民樂縣境內現有四壩文化類型的古遺址二處,即東灰山遺址和西灰山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