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APP如果不采取對用戶信息的有效保障舉措,甚至濫用授權權限,都指向對用戶隱私的漠視。
金融APP近期正遭遇又一輪監(jiān)管。12月初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通報中心發(fā)布通報指出,公安機關在開展APP違法違規(guī)采集個人信息集中整治中,下架整改100款違法違規(guī)APP,其中光大銀行、天津銀行等金融類APP上榜。而新京報記者實測30款金融APP,發(fā)現有17款索取隱私權限。
從金融APP存在的問題來看,無論是部分企業(yè)將APP外包,還是自己開發(fā),如果不采取對用戶信息的有效保障舉措,甚至濫用授權權限,都指向對用戶隱私的漠視。與其他類型的APP相比,金融APP關系到個人資金安全,一般而言會有更多詳盡的個人信息登記。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金融APP還要求用戶過度授權,越界搜集用戶非必要公開的核心隱私,滿足金融機構出于各種目的的需要,如此做法顯然是對用戶權益的嚴重損害。
首先是對其隱私權的傷害。尤其是當某些金融APP如此做法,一旦出現泄密事件,就會導致大量用戶的隱私被泄露,資金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其次,金融APP的用戶隱私泄露,還可能危及到金融交易秩序。
當資金變成一個個數據,當如今的金融APP可以一鍵支出、轉賬,在帶來技術便利性的同時,也就造成整體安全性的下降,必須要匹配以更全面的防護舉措才能放心使用。
尤其是對于各大金融機構而言,不僅要按照監(jiān)管要求加大移動端安全投入,更為重要的是樹立“非必要用戶數據不可征用、不得強迫用戶授權”等行為紅線。否則,再多的用戶信息安全硬件增加,都擋不住機構對于用戶隱私權益不重視的軟肋。
而對于金融機構以及其APP收集用戶信息的權責邊界,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厘清,包括對不同性質的金融APP用戶信息授權進行分類管理,同時要求各金融機構必須嚴格合規(guī)運營,一旦發(fā)生不合規(guī)現象則予以重罰。
前不久央行發(fā)文指導互聯網金融協(xié)會啟動了金融APP的備案管理試點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對金融類APP開展標準測評和認證,實施動態(tài)監(jiān)測,及時處置相關風險。從中可以看出,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加強對于金融APP的規(guī)范化管理,而各類金融機構也莫心存僥幸,繼續(xù)游走于不合規(guī)邊緣,否則將付出代價。
金融APP要成為用戶隱私“防火墻”而非“泄密墻”。金融機構除了按照監(jiān)管要求,對用戶信息日常管理流程持續(xù)優(yōu)化外,還可與符合條件的大數據風控及保障機構聯合,共同開發(fā)安全系數更高的管理工具,通過資源整合、優(yōu)勢互補來加速金融APP的用戶信息安全保障系數提高。
□遠山(財經評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