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豐富思想
教育是“超越知識的教養(yǎng)”
除了外部功利性動機過強,缺乏內在的學習興趣與激情,在徐淀芳看來,也是阻礙中國學生成才的一大病癥。國外專家曾進行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的中學生選擇大學專業(yè)時,絕大部分都是聽從父母意見或者教師建議,很少基于個人興趣。而國外學生正好相反。他們認為,中國學生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將缺乏持久的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動力。
“每周一早上7時,我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十五六歲的年紀,他們卻時常一臉沉重,沒精打采的。想想等待著他們的一周五天生活,每天在教室里從早坐到晚,面對的就是一道道題目、一份份試卷;從高一到高三,所有人生活單調劃一,只為了考大學。想想都沉重,怎么能興奮開心?”擔任校長才一年的鄭方賢,這樣講述在復旦附中推行課程改革的初衷。
從今年9月起,復旦附中高一年級的學生只需要每天上午學習規(guī)定的語數(shù)外物化史地等課程,下午至晚上的時間,被更多留給了體育、藝術類課程、自主學習和拓展活動。每周一、三下午,來自復旦大學的教授為學生開設數(shù)理邏輯、《圣經(jīng)》選讀等選修課。學校在國內率先將每班人數(shù)從原來的45人減少到35人,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得到更多關注”。學校要求學生全部住宿,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多上課,而是希望能讓教育延伸到他們的整個生活。
復旦附中還要求,凡進校3年以上、40歲以下的教師,必須在相鄰的復旦大學選修一門課程,目的主要不在于學到專業(yè)知識,而是為了讓中學老師感受大學文化,逐漸擺脫多數(shù)人出身于應試教育體系的“先天不足”,以便給中學教學帶來啟發(fā)。
“不論是大學自主招生,還是哪個公司、行業(yè)招聘人才,往往錄用的其實是那些綜合素質良好的人,而不是只具有某方面特長的人。超越知識的教養(yǎng),才是教育的根本。”鄭方賢認為。
“多些對人的關注,立足人的終身發(fā)展,更多從學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發(fā)設計課程,鼓勵社會實踐。”這是楊玉良、徐淀芳等專家共同認可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之道。
“在整個教育里頭,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各種活動能力,更要豐富他的思想。”楊玉良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 據(jù)新浪網(wǎng)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