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飛奪瀘定橋,今日飛架生命橋”“同樣的地點,不一樣的鋼鎖,一樣的意義,那就是救人民”——這些網友的留言,連接起了過去與現(xiàn)在,是對四川瀘定地震后各方救援力量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全力救援受災群眾,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的生動寫照。
他們手腳并用攀爬斜坡,只為快點趕到災區(qū);他們在絕壁之上,爭分奪秒打通生命通道;他們用身體和繩索搭建橋梁,徒手爬繩索前往對岸;他們徒手刨土,救出被埋男子……四川瀘定地震牽動人心,多方救援力量迅速從水上、陸上、空中全方位展開。
這些逆行者,帶來了“心安”。無論是地震發(fā)生瞬間那些扔下碗筷沖向孩子的老師們,還是穿上紅馬甲、戴上紅袖章勇敢逆行的志愿者們,還有遇山開路、遇水架橋,肩背手扛一次次托起生命希望的消防、解放軍和武警、公安……都給予了震區(qū)人民戰(zhàn)勝災害的信心,就如瀘定磨西鎮(zhèn)獲救群眾說的:“踩著消防員的腳印走,真的很心安!”
這些逆行者,傳遞著守護與擔當。被刷屏的“汶川消防員懷抱瀘定2月大嬰兒”圖片中,消防員臂章上的“汶川”二字令人淚目。14年前被救的汶川孩子,如今正在守護瀘定。災難面前,生命的接力從未停止,守護的傳承,必將轉化為重建家園的力量,就如那位震后第一個誕生的寶寶,他的到來,預示著重生,代表著希望。
這些逆行者,凝聚起共渡難關的眾志成城。地震發(fā)生后,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迅速行動,協(xié)助地方開展人員搜救、傷員救治、物資調撥、群眾安置、隱患排查等各項工作;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大學、重慶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宣布對瀘定地震受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專項資助;在甘孜街頭,前來獻血的市民排起了百米長龍,一天時間就累計捐獻3.6萬毫升血液;網絡上,大量“請你們都平平安安歸來”的留言令人動容……
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加強震情監(jiān)測,防范發(fā)生次生災害,搶修受損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抗震救災的各項工作仍在緊張有序進行中,盡最大努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建美好家園就在前方。
(文|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