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膠帶紙,只因印上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就霸氣十足到在臺北故宮賣斷貨,據(jù)說排隊預購已排到9月!7月3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朕知道了”膠帶,截至目前銷售額已近300萬臺幣(約61萬元人民幣)!
如今,“朕知道了”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流行詞匯,引來謝娜等明星在微博中引用,同時也誕生了把“朕略萌”和“朕知道了”串起來的若干段子;購買這般“冷艷高貴”的膠帶,也被小伙伴們羨慕不已。倘若康熙皇帝再見奏折,說皇上御筆已經(jīng)出宮,大受當代青年歡迎,估計會欣然提筆,“朕知道了”。
“朕知道了”這款創(chuàng)意文化產(chǎn)品是如何誕生的?近日,成都商報獨家專訪臺北故宮。而臺北故宮“文創(chuàng)行銷處”處長徐孝德通過成都商報,向藝術愛好者介紹清代帝王書法特色,堪稱上了一堂“清代帝王書法鑒賞課”。同時,臺北故宮方面還向記者透露,接下來,傳世名作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郎世寧的《百駿圖》也即將被印上寬版膠帶,上市銷售。
“朕知道了”出爐記
其實是“朕安”和“知道了”
“朕知道了”火爆海峽兩岸的背后,其創(chuàng)意是如何醞釀生成的,這其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和幕后故事?徐孝德昨天的詳解著實讓人吃驚不??!
選用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作為創(chuàng)意來源絕非巧合。現(xiàn)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2005年策劃了一場名為“知道了:朱批奏折”特展,并制作了展覽導覽手冊,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執(zhí)筆主編,目前已再版9次,封面即印有康熙皇帝滿漢文朱批真跡“知道了”。
所謂“朕知道了”,是“你們所奏之事,朕知道了”之意,根據(jù)臺北故宮的說法,這四個字脫胎于“朕安”和“知道了”的合成,在創(chuàng)意之時,“安”字被取掉。也正是這一個字的去掉,讓之大火特火。“‘朕安’和‘知道了’是從15.8萬多件宮中密檔朱批中遴選出來的,如果連在一起直接付印的話,就沒有現(xiàn)在這種效果,變成‘朕知道了’,就顯得很時尚,同時也讓大家對康熙產(chǎn)生一種可愛的印象。”臺北故宮方面向成都商報記者透露,“朕知道了”膠帶已成為銷售最為火爆的紀念品,吸引了大量年輕群體來參觀,學生、白領已成為主流購買和參觀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臺北故宮的網(wǎng)絡商城,以故宮藏品為設計元素開發(fā)的衍生品非常多,去年臺灣地區(qū)媒體就曾提及臺北故宮禮品店收入達到7.2億臺幣。
創(chuàng)意來自兩位學設計的碩士
據(jù)了解,這款膠帶的最初創(chuàng)意來自于劉軒慈、王偉綸兩位設計師,目前他倆都在荷蘭攻讀設計專業(yè)碩士,這個夏天后要升二年級。在“故宮文創(chuàng)大賽”中,他們設計的“古紋膠帶”獲得了“佳作獎”。劉軒慈之前在受訪時說:“(本科)畢業(yè)后閑暇時想賺外快,剛好故宮辦這比賽,于是就和同學一起參加了。其實我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古文物和字畫上的圖案或是設計能以更有趣的方式存在于生活里。”
比賽得獎后,臺北故宮從劉、王手中買下版權,“古紋膠帶”的概念進一步發(fā)展,“其實談不上合作”,將文字具化為康熙朱批“朕知道了”是臺北故宮后來的自行開發(fā)。
如何保障不是“戲說”?
創(chuàng)意不與史料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