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墨







在山陽縣西南邊陲的鄖嶺深處,有個如詩如畫的深山村——楊地鎮(zhèn)西山村。水泥馬路通達村組和農戶,層層梯田順著山勢繞來轉去,一條清澈的河流四季嘩嘩流淌;村內,民居一色白墻灰瓦,平房是白墻紅頂,村社區(qū)休閑廣場里涼亭、花架、涼椅、健身器材錯落有致……
山陽境內有三座大山,它們分別是北部流嶺,中東部鶻嶺,西南部鄖嶺,這三座大山把山陽分割成“三山夾兩川”的大格局。鄖嶺在山陽境內呈東西走向,山勢峻峭,往往是絕壁入云。西山村就是被卡在鄖嶺絕壁大山之間的一個山區(qū)村。走進西山村,給我的第一感覺,自己像是躺在一個巨大的船艙之內,只能仰觀藍天。絕壁之下有條河,名叫金錢河。金錢河是漢江一級支流,流經西山村的金錢河兩岸的那兩座直聳云天的大山,河南的叫華山,河北的叫石嶺。華山山上山下有西山、夏廠等三個村民小組;石嶺山上山下也有三個村民小組,分別是高原、南灣和石嶺。山上山下有土的地方,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業(yè)學大寨時都被當?shù)厝诵蕹闪颂萏?,這點跨世紀的“遺產”,至今依然被當?shù)厝艘暈橹翆?。別看這陡峭石巖上的那點土,別看山高溝深太陽光照時間有限,可那卻是種啥長啥的好土,玉米、小麥、洋芋、紅薯茬茬不誤人。大山腳下和大山頂上,稍微平坦的地方都有人居住過。當?shù)厝酥v,他們祖祖輩輩就靠那點坡坡地養(yǎng)活了一家大小。時間進入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古老的農耕生活秩序被打亂,刀耕火種的日子雖然填飽肚子沒有問題,但群眾手中缺“銀子”,生活自然顯得“捉襟見肘”??可匠陨降奈魃饺耍粫r未能找到融入新時代的最佳軌道,便開始了“孔雀東南飛”。然而,不論是“東漂”“北漂”,還是“南漂”“西漂”,飄來飛去,富裕起來的仍然是極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西山人仍然是拽著夢想走出去,最終背著“空空行囊”回故鄉(xiāng),后生們致富沒門,抱怨“生不逢地”,意志消沉。這種情況,不僅未能解決富裕起來的根本問題,而且冷落了那曾經養(yǎng)育自己祖祖輩輩的沃土,荒蕪了家園。那些對家鄉(xiāng)懷有深厚感情的老人們都感嘆“西山村現(xiàn)今是要日落西山了!”
近年來,山陽縣鼓勵引導群眾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鼓勵發(fā)展地方優(yōu)勢產業(yè),投資建設新農村,特別是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實行結對幫扶活動給西山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h委、縣政府確定縣國土局結對扶持西山村脫貧致富,國土局不僅幫助西山村改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還幫他們發(fā)展致富產業(yè),幫西山村多方籌集發(fā)展資金500余萬元,修地改田,修路引水,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安裝太陽能照明燈,改善民居環(huán)境,發(fā)展致富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