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佚的價值,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原著,即在于它的接近度和啟示性。它不可能回答佚稿的所有問題(刨根問底),而只是盡可能精確地提供某些“點”,盡可能完整地連成“線”,至于它的“面”或“圓”,要靠讀者在想象中完成。
丁維忠
著名紅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學會員。參加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新版《紅樓夢》注釋工作。和《紅樓夢研究史》的撰寫。還曾擔任電影《紅樓夢》的學術顧問。著有《紅樓夢:歷史與美學的啟思》、《紅樓探佚:誰扼殺了寶黛愛情》等。(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