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汪锳 左京
鄉(xiāng)村小道上,有孩子們快樂的童年。也許,這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記憶。
放學后,劉家旭、陳嘉晨、陶蕊嵐、懷楊延和一群幼兒班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笑臉。從左到右依次為:陳嘉晨、余仕強、劉家旭、陶蕊嵐、懷楊延。
清晨,穿過一大片麥田,陳嘉晨獨自上學。
任振華和他的五個學生
“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麥田里,來到草地上。”村莊綿延無盡的林蔭道,是我們最歡樂的賽跑場;石橋下小溪流吟唱著的,是最歡快的歌謠。黃燦燦將要收割的麥子,綠萌萌茁壯成長的玉米,羞怯怯躲在墻角的南瓜花朵兒,還有奮力向上攀沿的豆角秧兒,是屬于我們的童年最美的圖畫。我們一路奔跑進春,奔跑進夏,奔跑進秋冬歡樂的馬達,我們是洛南縣保安鎮(zhèn)楊莊初小僅有的5個學生:陳嘉晨、余仕強、劉家旭、陶蕊嵐、懷楊延。我們讀1年級,我們今年7到8歲了。我們的校長也是唯一的老師,他叫任振華。自從來到這偏遠而靜謐的楊莊,推開大鐵門走進這麥田環(huán)繞的楊莊初小,見到質(zhì)樸的任振華校長和這5個精靈般可愛的孩子,腦海中這里淳樸美麗的畫面再也不曾抹去。
留守老師和留守兒童
楊莊是保安鎮(zhèn)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遠離交通主干道。每天,只有往來洛南縣城與金堆礦區(qū)的兩趟班車會經(jīng)過這里,捎上村里的人外出務工、看病,買賣東西。其余的,全靠摩托車和自行車代勞,再不行,只有靠走路。
到達楊莊初小,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因為沒能在縣城趕上到金堆礦區(qū)的班車,我們只好乘坐到保安鎮(zhèn)的班車在一個名叫眉底的地方下車。司機告訴我們,從這里到楊莊比較近,有六七里路,運氣好的話可以搭個便車過去。初夏的太陽,烤到身上也開始有點滋味了。路上,一個好心的老伯幫我們攔下一輛摩托車,安頓憨厚的小伙說:“慢慢走,把娃送到。”后來到學校,從任振華的講述中慢慢了解到,這段路途也正是這所學校里學生們?nèi)ヅc留的根源線頭。
任振華今年42歲,卻已經(jīng)有22年的教齡。1993年從丹鳳師范畢業(yè)之后一直到2006年,他是保安鎮(zhèn)瓦子坪小學的老師。“2006年我到這學校時,學校總共有130個學生,1到6年級都有,7個老師。2008年撤點并校,成為初小,保留1到4年級,共有40個娃。去年前半年,還有17個娃,秋季一開學,就只有1年級這5個娃了。”任振華告訴我們,流失的生源大多數(shù)轉(zhuǎn)到了附近的西壩小學。“說實話,轉(zhuǎn)走的學生里好多家住得離西壩還是近些。再加上咱們這邊學生少,沒有辦法雇專人給娃提供午餐,對于農(nóng)村的家長來說,確實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