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31日電 臺灣中華航空(下稱“華航”)斥巨資購入多架波音客機一事,被臺灣輿論質(zhì)疑有為渲染所謂良好“美臺關系”買單之嫌。臺媒31日報道指,此次收購再次暴露民進黨當局用企業(yè)血汗錢為自己“買”面子。
綜合中時新聞網(wǎng)、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經(jīng)濟日報》等媒體報道,4月美國會議員竄訪臺灣期間,曾向民進黨當局喊話采買波音客機。該消息一度被當局“消音”,經(jīng)臺媒報道后公眾才知曉。僅四個月后,華航8月30日被曝將斥資約1400億元(新臺幣,下同)購入16架波音787-9型號客機,預計2025年開始交付。
盡管華航已民營化,但臺當局所占的公家股份仍有較大比例。早前傳出臺當局希望采買波音客機時,華航最初持保留態(tài)度,此次態(tài)度調(diào)轉,外界懷疑有“被迫接受的狀況”。
《聯(lián)合報》援引航空界人士分析指,華航此舉“當然是為配合當局政策”,收購客機會對公司運營產(chǎn)生影響。近年,不管是長榮航空、還是華航都更傾向購買空客公司所產(chǎn)飛機。此次向波音公司買單是受到有關方面的壓力,“迫于無奈”。
臺灣民眾黨籍“立委”蔡壁如在社交媒體也表示,華航對采購態(tài)度發(fā)生轉彎,離不開民進黨當局的施壓。民進黨用華航投資人的血汗錢為自己的面子買單,可恥行為前所未聞。媒體人蔣德綱發(fā)文表示,1400億元的“大爽單”只花四個月就敲定,沒有臺當局高層推一把,不可能這么順風順水。
梳理華航過往購機歷史,《中國時報》指,多次購機都與政治因素介入難脫干系,此次則是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后更加臺面化。
有島內(nèi)網(wǎng)友認為,購買波音客機是民進黨當局向美國交保護費的一種方式。蔣德綱則在文章中說,民進黨當局有沒有想過,為何美國透過政治渠道硬塞給臺灣的商品總能引起不少爭議,臺灣人有說“不”或討價還價的空間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