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南安陽4月22日電(王宇)2025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22日在河南安陽閉幕,三天來,來自中國、法國、德國、土耳其、日本、韓國、越南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共論文字發(fā)展與文明傳承,其中“AI+甲骨文”話題備受關注。
其間,AI機器人“武丁”“婦好”攜帶機器狗亮相,并與參會者互動,“走紅”網絡。
“它們被賦予了歷史的靈魂。”AI機器人“武丁”“婦好”研發(fā)負責人王敬坤受訪時介紹,為讓這兩位“歷史人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科研團隊提前四個月籌備,為其構建了智能語音系統(tǒng)和甲骨文知識圖譜。
目前,王敬坤和團隊正在與相關高校進行合作打造與甲骨文相關的AI大模型。他介紹說:“未來‘武丁’與‘婦好’將會化身講解員,向游客講述三千多年前的歷史故事?!?/p>
是次大會期間,“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釋與活化利用邀請賽”同步舉行,旨在進一步訓練甲骨文大模型,更精準地為甲骨文專家服務。
談及“AI+甲骨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何毓靈稱,“借助人工智能、裸眼3D等新技術,實現(xiàn)了甲骨文的數(shù)字化‘重生’,讓甲骨文‘活’在當下。”
4月20日,在河南安陽舉行的2025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上,AI機器人“武丁”“婦好”攜帶機器狗亮相?!⊥跤?攝同樣,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托AI技術,打造了“殷契文淵”AI協(xié)同平臺。
2019年,“殷契文淵”向全球開放。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收錄甲骨著錄154種、甲骨圖像23.9萬余幅、甲骨論著3.5萬余種。
“‘殷契文淵’AI協(xié)同平臺宛如一位‘史官’,靜靜訴說著中華文明的古老記憶?!痹搶嶒炇腋敝魅胃叻褰榻B,在AI技術加持下,該實驗室實現(xiàn)了“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維建模”的技術突破,并提出打造“甲骨文全信息數(shù)據模型”。該模型包括微痕增強圖、微痕灰度圖、數(shù)字摹本、數(shù)字拓片、三維模型和科學影像層等,實現(xiàn)了甲骨實物在數(shù)字空間的高保真還原和保護。
在該實驗室電腦屏幕上,借助微痕分析技術,不僅能看清甲骨片上的文字刻寫風格和筆畫疊壓關系,還能深入了解鉆鑿形態(tài)、卜兆裂紋、材質紋理等細微信息。
4月21日,在河南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演示基于增強現(xiàn)實技術的甲骨字展示與活化小程序。 王宇 攝120多年前,一片甲骨驚天下。目前,甲骨文已先后出土約16萬片,散落于全球各地。
自2024年“全球甲骨文數(shù)字煥活計劃”啟動以來,該實驗室已從韓國“帶回”7片甲骨,通過高清拍攝、微距拍攝、三維建模、紅外線拍攝、多光譜拍攝等,已完成每平方毫米2000個采樣點的掃描。
高峰介紹,今年計劃赴法國進行甲骨掃描,隨后還將前往德國、英國等國家進行甲骨采集。
“以前我們用紙墨拓印甲骨,現(xiàn)在我們借助數(shù)字技術進行掃描,再輔以AI技術釋讀甲骨信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备叻逭J為,運用AI技術保護和研究甲骨文,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文明守護范式的重大創(chuàng)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