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外聘專家王雷發(fā)布《2021中國車內氣味研究報告》。 中消會供圖
中新網7月11日電 (葛成)皮革味、發(fā)泡味、溶劑味……為何新車內飾的味道會有各種不同?什么味道的內飾讓消費者最為反感?在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以下簡稱“中消會”)7月8日主辦的“2021中國車內氣味研究成果分享會”上,專家給出了解答。
會上,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外聘專家王雷發(fā)布了《2021中國車內氣味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基于2021年在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召回中心采信的第三方平臺上的三千一百多宗車主投訴數據展開市場調研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國車內異味累計投訴量高達29213宗,自主、合資和外資品牌均有涉及,合資品牌投訴量占據八成以上。
數據顯示,從氣味來源來看,投訴車主認為排名前三的車內氣味來源部位為座椅、空調和儀表板,占比分別為52.0%、37.5%、27.1%,其中座椅材質主要為人造革和真皮,超四分之三的投訴車主認為異味主要來源于車內某一到兩個部件,說明氣味來源集中度較高;而從車內氣味出現時間及場景來看,71.5%的投訴車主反饋購車時就存在氣味,因此,新車應成為氣味重點管控對象。
此外,調研結果還顯示,投訴車主普遍認為車內氣味對駕乘人員健康、心情以及駕駛感受的影響較大,分別占比65.3%、45.4%和44.2%,超半數投訴車主聲稱出現了“頭暈、頭痛”、“咳嗽、咽喉不適”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
2021年全年,中消會完成了24款車型的氣味數據采集工作,針對上述車型開展了整體車型的氣味物質指標和氣味綜合指標的分析,并對14款典型車型具體性能進行了深入解析。
在這些車型中,從氣味物質解析結果來看,鎖定的高風險氣味物質主要是芳香烴類、醛類、醇類、酮類等物質,高溫條件下車內散發(fā)的氣味物質濃度明顯升高;常溫檢測下,有58%車型的高風險氣味物質數量超過4個;高溫檢測下,有46%車型的高風險氣味物質數量超過13個。
通過比對前期建立的致敏氣味物質庫,可以發(fā)現:常、高溫條件下甲醛、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丁酮肟均有檢出;高溫條件下,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丁酮肟檢出率較常溫條件有所升高,此外,部分車型檢出了丙烯酸正丁酯、α-蒎烯和D-苧烯。
從氣味綜合分析結果來看,在氣味客觀等級方面,常溫檢測下,均值為3.5級,超過4.0級的車型占比13%;高溫檢測下,均值為4.0級,超過4.5級的車型占比17%。在兩種檢測條件下,出現頻率較高的氣味類型是皮革味、發(fā)泡味和溶劑味,個別車型出現了油漆味等消費者極為反感的氣味類型。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減少高風險氣味物質數量、降低氣味客觀強度、改善氣味類型等方面,部分車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消會表示,下一步,將聯(lián)合其他機構選取消費者關注度高的市售車型,采集車型的氣味數據,從而獲取全面的汽車行業(yè)氣味數據,并及時和相關企業(yè)溝通氣味數據分析結果,對于氣味有待提升的車型,積極與之探討氣味問題來源,必要時聯(lián)合開展氣味改善提升工作。(中新財經)